36悬案-《平凡的间谍2再生》
第(2/3)页
但是,博士凭着他对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,竟滔滔不绝地谈了四小时。历史已证明,这一次谈话给心理分析方法开创了新局面,成为犯罪行为分析史上的划时代事件。
“他”是男人布鲁塞尔注视着那几弹没有爆炸的炸弹照片,当着侦探们的面提出第一个假设:可以肯定“F.P.”是男人而不是女人,因为,以前造炸弹或放炸弹的都是男人,无一例外。
博士接着说下去:“毫无疑问,这个人之所以对爱迪生公司抱偏见,是他认为爱迪生公司害得他生病。渐渐地,他认为整个世界都和他过不去,这是他行为失常的来由。一个人一旦为这种思想所纠缠,就变成了‘偏执狂’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,偏执狂的发展是缓慢的,但一过35岁之后,便发展得不可收拾了。”
那个“F.P.”放炸弹已有16年的历史,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,这是第二个可能性。“偏执狂都非常爱护他们自己。当他们有所行动时,总认为这是在‘自卫’。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有缺点,而把遇到的麻烦都归罪于别人,尤其是某个大组织,在这个案例中就是爱迪生公司。”
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可能性:爱迪生公司对那个“F.P.”也许有过不适当的处置,以致遭到他的报复,所以,他的出发点也许无可非议。“从他的清秀字迹来看,他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。这是第四点。”
貌不惊人,3个侦探听得津津有味。“那么,怎样发现他呢?”一个侦探急着想知道下文。
“这就是困难的所在。”博士继续分析下去,“这种人很要面子,他平时行为检点,不做任何在他认为是有失体面的事。因此,他很少可能会在公安卡上留下记载,更不大会到过精神病院或收容所,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病。所以,人们是难于从这些档案去发现他的。”
看着侦探们大失所望的神色,博士充满信心地对他们说:“心理学可以帮你们的忙。据德国一位精神病医生统计,偏执狂患者有85%属于运动员体型。诸位先生,我据此得出第五个可能性:这个‘F.P.’不胖不瘦,中等身材,体格匀称。”
布鲁塞尔拿起那几封信,继续说下去:“从这清秀的笔迹、干净的信纸上我得出第六个可能性是,此人工作质量一定是好的,由此推论他是个遵守时间、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员,直到他遭到所谓的‘卑鄙罪行’前,他一直是这样工作的。”
“说到‘卑鄙罪行’,这种措辞很不够美国味,倒有点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和英国夸张小说里的语言。“F.P.”笔下的‘爱迪生公司’写成Society of Ediso
第(2/3)页